取消

变动不居的世界: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分析

据国家电影局2024年1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为549.15亿元[1]。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重回500亿以上,创下三年之冠,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诚如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所言:“电影市场红红火火。”[2]电影获得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从春节档高达67亿票房的“开门红”[3],到突破200亿票房的“史上最强”暑期档[3],再到持续发力创下27亿票房的国庆档[3],最终以超15亿票房刷新影史记录的元旦档收官[4],显示出相当的影响力。对于电影产业而言,2023年是一个乘风回暖、破浪前行的大步跨越之年。电影产业强势复苏带来的热火朝天的景象,既与过去一年中国电影人秉承匠心、恪诚守真密不可分,也和中国电影百年来的艺术积淀与倡和有气的传承息息相关。2023年的中国银幕上,有业界翘楚与中坚力量对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回望,也有后起之秀感动人心的对真实的捕捉和对现代化进程以及时代文明的瞻望。作品由以建构一套影像化的“文化记忆”和共同体叙事,促生出轰轰烈烈的反响,既是中华文化的表征,又是集体记忆的编码。电影作为“记忆之场”和“情绪之场”的重要媒介,2023年的诸多作品唤醒和映寓观众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并由此触发了有着相似生命体验与价值追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群体共鸣和情感共振。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2023年中国电影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上的努力有目共睹。有关“中国故事”的影像化书写还在继续,电影不能只是让文化记忆浮出历史的水面,也不能仅仅依赖情绪输出来驱动票房,成为市场原动力。中国电影产业之途,在持续释放能量,增进自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一、“文化记忆”的显影:市场原则和内在精神的一致性

从数据回看过去一年的中国电影产业,2023年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创造了460.05亿元票房,贡献了全年票房的83.8%。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共73部,其中国产影片占50部。年度票房前10名皆被国产电影包揽[1]。各项市场指标纷纷显示了国产电影表现抢眼,领跑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更为重要的是,张艺谋执导的《满江红》(45.44亿[3])和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2》(40.29亿[3])均突破40亿元大关,这一成绩置于全球电影市场也颇具竞争力。反观年度进口影片榜单,排名榜首的《速度与激情10》(Fast X)(9.84亿)在总票房榜上仅位居第12名[5],与票房第一相差35.6亿,相去悬殊。即使在海外市场声势浩大、口碑不凡的影片《奥本海默》(Oppenheimer)和《芭比》(Barbie),一到中国也仿佛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仅收获4.5亿和2.52亿票房[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回到正轨,蛰伏已久的中国电影终于大施拳脚,积极巩固了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

其实,自2003年正式拉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序幕以来,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电影产业春风扑面,已然经历了飞速发展。2019年我国电影总票房高达642.66亿元,一度与世界第一大市场北美电影市场缩小到只有20亿美元左右的差距[6]。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备感期待,憧憬中国市场将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影片能在本土市场占绝对优势。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却在2020年初给了电影重创,中国电影行业几乎陷入了停摆。且不说在当时踌躇满志的乐观氛围中,更何况经历三年“寒冬”之后,已经很少有人敢预想如同今日这般将好莱坞电影击败的前所未有之局面。国产电影崛起,进口大片爆冷,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还彰显了民族电影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显然,中国电影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转型之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观察这份瞩目的中国电影答卷,深知来之不易,更觉弥足珍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要求和期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7]中国电影将“讲好中国故事”奉行为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有其自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则真正落实到电影生产环节,重点便成了究竟该由谁来讲中国故事,又到底要怎样讲中国故事,以及终究该如何依托电影作品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的中国电影有了标志性的表达,揭示出了最好的答案。这一年的银幕上出现了张艺谋执导的《满江红》,程耳执导的《无名》,刘晓世执导的《长空之王》,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等踏寻忠烈足迹,重温英雄记忆的影片;有像张冀执导的《长沙夜生活》,夏铭泽、阎凯执导的《茶啊二中》,张律执导的《白塔之光》,乔思雪执导的《脐带》等观照地方生活,重现地域记忆的影片;也有申奥执导的《孤注一掷》,苏亮执导的《学爸》,魏书钧执导的《河边的错误》,董润年执导的《年会不能停!》等着眼个体命运,描摹时代记忆的影片;还有如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谢君伟、邹靖执导的《长安三万里》般穿越历史时光,体悟华夏神话和诗歌记忆的影片。这些国产电影将镜头聚焦于中国文化中的诸般记忆,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性。它们通过纷繁复杂的影像搭建起有新鲜感的流动的“记忆之场”,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在银幕上永恒存在。德国文化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曾将“记忆”“文化”与“群体认同”联系在一起,进行创造性且系统性阐释,他认为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将历史和当下连接到一起的“凝聚性结构”,进而将一些铭记于心的经验和回忆固定下来并使之保持现实意义。其方式在于将发生在过去某个时间段中的场景和历史,引入并延伸至当下的框架之内,从而产生出希望和回忆[8]。由此可见,这些国产电影正在成为连接彼时代与此时代、昨天与今天的“投影”,无论是通过想象来诉说过去,还是透过影像与现实相勾连,都将那深藏于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重新带回现时的语境,为“中国故事”的重述与再塑开辟一条独特的路径。

电影生产从变化的世界入手,将“文化记忆”作为重要表现载体,其实是历史观念的外化,亦得益于国家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从目前我国产业格局来看,电影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的开篇便指明了“电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因此我们要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为发展目标[9]。基于这一目标,中国电影产业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大众休闲娱乐需求,更要成为承载民族历史、人文内涵和中华风骨的文化标识。202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10]2023年10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明确表示要鼓励和支持创作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11]。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与国家力量的助推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信仰,蕴蓄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的电影作品在2023年的银幕上大放异彩。

回顾202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活跃着老中青三代导演群体全情投入电影创作的身影。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作品《满江红》和《坚如磐石》表现不俗,双双跃进了票房前十。而陈凯歌也携《志愿军:雄兵出击》强势而出,努力产生“共感”。与此同时,在票房前十的榜单上,不难发现既有像郭帆、乌尔善这样的中坚力量,还有申奥、王宝强、崔睿等新生代导演群体。这些导演的生命经历和成长记忆足以串起中国近五十年来的社会时代变迁。“我们在个人记忆时,也在以一个社会群体记忆,因此‘个人’记忆应被视为全体社会文化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三代导演百花齐放,作品既有对过去的指涉,也有对当下的审视,还有对未来的探索。各个时代潜隐的“文化记忆”在全面而多元地相继书写中逐渐显影成为可见。

显影的“文化记忆”凭借一套唤醒集体记忆、营造认同氛围、强化记忆认同的共同体叙事“组合拳”赋能中国电影产业,使之核心竞争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从年度首日预售、映前想看及想看转化率前十榜单的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观众热衷于观看国产电影[5],似更多了一个内在的理由。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产电影制造出的共属于中国观众的“文化记忆”。2023年的影院里不但涌现出了观众齐诵宋词《满江红》的景象,还在观影后掀起了不无感受性风潮的“唐诗热”与“吟诵风”。甚至有观众看完电影《满江红》后特地前往太原古县城,品尝山西老陈醋;沿着《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足迹游西安、赏扬州、登黄鹤楼;踏访《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的鹿台遗址、安阳殷墟、宝鸡岐山,真正实现了影旅融合、影旅联动的新业态。上述种种,无疑都印证着中国电影借助“文化记忆”建构与强化了家国情怀的核心使命,凝聚了群体认同。2023年国产电影独占鳌头,好莱坞大片风光不再的市场现象似乎由之也有了一个合理而深刻的解释。无疑,中国电影市场规模持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着庞大的最需要“中国故事”的观众群体。他们在有更贴近本土意识、更契合文化认同的观影选择下,自然就对好莱坞大片疏远了。相比国产电影中以“文化记忆”作为观众情感催化、沟通、交流的方式,好莱坞电影多年来依旧过度依赖特效场景、强调视觉奇观,难以触及中国观众的内心,反生审美疲劳。2023年的暑期档,国产电影和进口大片同台竞技,国片风光无限,外片现出颓势。若是过去还需要不成文的惯例“国产电影保护月”来保驾护航,那么现在的国产电影背靠“文化记忆”,发挥出无限潜能,充分彰显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影市场业已逐步摆脱对好莱坞的焦虑。

二、情绪话语的生产:凝聚观影主体的情感路径

2023年的电影市场除了票房成绩上带来的惊喜之外,诸如《孤注一掷》,崔睿、刘翔执导的《消失的她》,秦海燕执导的《我经过风暴》,麻赢心执导的《鹦鹉杀》等“话题电影”的脱颖而出,也让国产电影找到了一条既能创造社会价值,又能收获商业利益的新赛道。“话题电影”指以热点话题为叙事原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故事文本的电影作品。因此“话题电影”并非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而是一种叙事策略。理论上/根柢上它依然是以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为蓝本进行创作,是现实题材影片的一种另类变型。“现实主义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是百余年中国电影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传统。”[13]观照生活、体察社会、反映现实构成中国电影创作的共同场域,“话题电影”的兴起是有迹可循的。事实上,前几年的银幕上也不乏以聚焦社会热门议题为内容的电影作品,《搜索》(陈凯歌,2012)、《亲爱的》(陈可辛,2014)、《我不是药神》(文牧野,2018)等都可以算作是“话题电影”的前作。时间回到2023年,“话题电影”火速“爆红”,频频“出圈”,迅速占领了市场,诚然离不开国产电影的创作传统。但要探寻它为何由来已久却又从未像当下一样受电影市场追捧,恐怕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媒介技术不无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阐述过社会群体之间存在一种“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群体传播中人们通过各种互动仪式形成共同关注的焦点,生成共同的情绪,实现个体情绪向集体情绪的转化,最终达到情感共鸣[14]。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众日常交流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平台,个体情绪通过网络形成了一个“情感能量”的集合体。2023年暑期档引发热议的两部“话题电影”《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的购票评论热词“远离渣男”“人有两颗心,一颗贪心,一颗不甘心”“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都显示出了电影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点[15]。对于同一部影片、同一个议题,通过网络群体聚集的“情感能量”会让个体情绪趋同化。由此可见,“话题电影”的“爆红”与“出圈”与其说是话题的胜利,不如说是情绪的胜利。

总览年末之际各大媒体通稿发布的2023年电影市场盘点,大多提到了“现实”一词。这不由引发笔者的思考,中国电影创作对现实题材有所偏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身处21世纪,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中国的“现实”又是怎样的现实呢?“加速”是我们面对现代性的共同经验,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科学技术、社会变迁、生活步调统统处于一种加速的状态,每个个体深陷其中被迫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最终成为社会经济竞争的献祭品,导致人的“新异化”[16]。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加速的浪潮。基于如此的“现实”,大众在经历一种加速体验,压缩分配在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每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以期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任务目标总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学业、就业、婚姻、生育等现实压力的接踵而至,社会普遍性焦虑的情绪悄然而生。再看2023年的电影市场,上映的现实题材影片中,有书写生命和情感安全焦虑的《孤注一掷》《三大队》《消失的她》《鹦鹉杀》;有叙述家庭关系焦虑的曹保平执导的《涉过愤怒的海》,王小列执导的《再见,李可乐》;有关注升学教育焦虑的《学爸》;还有着眼职场内卷焦虑的《年会不能停!》……显而易见地,公众情绪已经与现实题材影片捆绑在一起,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观众需求的把握,是自然的。纵观2023年电影购票用户画像,年龄层在20~34岁的观众占比66%,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15]。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公布的2022年版“心理健康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18~34岁人群是成年人中最焦虑的群体[17]。这两类人群呈现出的高度重合,对我们探讨电影市场的消费心理需求和消费行为趋势至关重要。当下的中国处于一种急缓相间却又不无“全民焦虑”的现实语境,焦虑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体偶发的心理不适症状,而是具有群体普遍性的,持续的、弥散的社会心态[18]。因此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与其把电影当作一种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来聚精会神观赏的艺术品,不如将电影看成是可以肆意释放情感和缓解焦虑而无禁区的消遣物。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众的文娱选择日益丰富多元,电影受到很大的冲击。从《2023文化娱乐新消费报告》中便可以窥见一二,电影演出行业的月活用户规模仅0.76亿,不及短视频、在线视频巨量的用户规模[19]。大多数人在节假日走进影院,选片会尤其谨慎。大家都希望在花费几十块钱、坐上几个小时后物超所值。于是影片的娱乐功能成为首要评判标准,衡量的直接方式就是能否收获或汇聚情绪价值。喜剧片消费的是“乐感”,剧情片消费的是“爽感”,爱情片消费的是“浪漫感”……故此,如何从情绪价值、自由意志借力来刺激大众的观影欲望,成为2023年电影市场新的关注点。从映后观众的反馈来看,无论是对于暑期档的《消失的她》的评价:“影片很好地调动起了观影情绪,惊悚的、悲伤的、出乎意料的都有”[20];还是针对元旦档《年会不能停!》的犀利点评:“打工人嘴替”“打工人的爽片”“职场像一个小社会,看其中种种桥段有多熟悉就有多扎心”[21],衔接的是复杂的逻辑,泛着真实的气息。国产电影在生产制作上呈现出的情绪化和情感化趋势,确实实现了与社会现实情感的对接和活跃观众群体的互动。2023年的国产电影从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中汲取经验,固然是众声喧哗的市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以现实题材充分调动观众情绪,辐射广大,启人心智,也可以视为另一个关键因素。

在不断的市场探索中,情绪价值越发显示出电影在点燃观众观影热情,激发消费主体活力上的重要价值。以至于落实到具体的营销行为上,显露出深入洞察观众心理需求及流变,极致挖掘观众的感性隐秘需求而非理性的势头,使之在情绪的刺激下产生观影冲动与力度。在2023年各大购票平台的展示海报中,越来越多的影片用极富冲击力的文案和极其醒目的字体塑造并放大了电影的情感卖点。购票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其中的首图海报会第一时间映入购票者眼帘,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吸睛效果,海报必然要以一种富于诱惑力的方式出现。如图1所示的海报几乎每一部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类似“好笑”“感动”“温暖”“治愈”等直观描述观影情绪的词汇。可见电影营销物料亦愈发倾向于采用情绪性话语、诉诸于感性价值,打造强情绪的营销方案,目的正是力图抓住情绪价值的商机来获得更多情绪红利。这些在同档期不具备强力竞争优势,或者本身并不上映于热门档期的影片,一旦被赋予了情绪价值和感性的力量以后,观众便愿意为之尝试并买单。

7.png 

1 2023年部分国产电影购票平台展示海报(1)

三、宣发策略的优化:互联网语境下的新旧之变

在生产高质量电影作品和激活消费市场的双双加持下,电影市场迎来了温和复苏的势态,但是市场要完成逐步恢复向迅速转暖、加速发展的转变,自然还需要背后的关键“推手”。“好电影、好宣发、好观众三位一体携手共进”[22],阿里影业首席营销官代临艳在第六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如是说。诚如所言,明确定位、聚焦受众、细分市场,意味着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电影找到“对”的观众,可以集中精力向特定的目标观众传递影片信息和价值表达。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营业影院14395家、银幕数86310块,年内新建影院857家、新增银幕4880块,新建影院增幅略高于2022年同期,新建银幕数量和2022年基本持平,全年净新增银幕数2312块。[23]面对竞争加剧的放映市场,2023年电影多样化和创意化的宣发动作层出不穷,不但在上映前后为电影造足势头、延续了热度,更为影片赢得了充足的长线作战空间,满足最大、最优化的观影客群破圈覆盖。

电影宣发的本质从来都是对观众从注意力到时间的全面争夺,只是过去是在电影市场内部争夺观众,今天还需要从别的文娱市场争夺观众。伴随着高速的网络环境、丰富的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大众的日常生活及种种要素几乎全面转移到了手机上。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有10.79亿人,手机网民高达10.76亿人,近10.26亿人为短视频用户。也就是说99.8%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而95.2%的手机网民用手机来刷短视频[24]2023年文娱市场中,短视频强势在场,拥有着规模最大的月活用户。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彻底进入了一个“屏民”时代。面对如此的市场环境,电影宣发的核心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如何将大众的注意力从这部电影拉到另一部电影,而是从“屏幕”吸引到“银幕”。短视频有着强大的互联网基因,与大银幕直接抢占用户,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将宣发物料进行精准推送,推动目标观众从线上到线下转化显然更能实现双赢。作为电影宣发的前沿阵地,抖音率先在2023年年末推出《抖音电影宣发方法指南》和《如何让电影更出圈》的深度访谈视频,从数据、策略、实操上提供了一条完整的短视频宣发链路,助力电影产业脱离窠臼,获取新增量。

数字化时代,电影宣发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渠道。自2020年行业首份《电影短视频营销白皮书》发布以来,短视频成为宣发“标配”。三年过去,“银幕”与“屏幕”之间搭建起了畅通的桥梁,影片信息在两者之间平滑输送,各种花式宣发玩法不断升级,如同游戏,成功助推多部票房黑马。2023年票房前十的多部影片,如《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与王宝强执导的《八角笼中》的官方抖音点赞破亿,主话题播放量破百亿,票房数据上呈现出与抖音话题上榜量、在榜时长正相关之势[25]。除了常规的预告片、电影切片、幕后花絮外,解说二创、网友造梗、直播造势等形式共同推动用户高度参与互动,主动传播发酵。尤其是《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开局不利,却依靠短视频打了一场票房“翻身仗”,实现口碑“封神”,极具代表性。前期的宣发全面失利,导演被视为频频卖惨,主演则被指道德绑架,一度招致负面舆情。上映前三十天,微博热搜只有16个,抖音话题播放量22亿,直接导致影片上映首日,票房惨淡[15]。然而随着影片上映后,“质子团”“哈基米”“商务殷语”等热梗冲上热榜,引发网友竞相模仿。短视频的传播依托的是用户分享,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和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使得影片信息在精准触达网友后,迅速引发全民关注,实现长尾效应。片方由此调整宣发策略,融合网络文化特质,由主创做客各类达人直播间打破与下沉市场之间的圈层壁垒,抵达最广泛的观众人群。上映后30天,影片微博热搜增至180个,抖音话题播放量飙升至141亿,观影人群从初期的年长、男性观众持续向年轻、女性观众破圈[15]

2023年的电影数字化宣发,已经走进了全民互动的新时代。作为传统宣发的固定“搭档”,首映礼同样面临迭代升级。当今时代,单向粗放地向观众输出巨额投资、明星阵容、豪华特效明显失效了。无论是购票平台、社交平台还是专业电影资讯平台纷纷上线了评分功能,观众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影片真实口碑后再进行选择,观影后置趋势明显。首映礼不再是制片方、娱乐媒体和专业影评人的主场,而是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观影团。2023年的首映礼上,不少影片的主要邀请对象是社交媒体“网红”。这些“网红”在社交平台拥有超高人气和流量,是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片方将他们观影中的状态、观影后与主角互动、畅谈感受剪辑成视频短片,在社交媒体矩阵上分发传播,线上线下联动,达到口碑的精准扩散,希冀通过影片号召力和流量变现能力成为票房增量的突破口。与此同时,面向观影心态更为谨慎的观众群体,创意化的首映活动布局,将观影氛围拉满,试图以“走心”来收割目标观众情怀。譬如《长沙夜生活》索性将首映礼与综艺直播相结合,以主创带领观众打卡长沙特色地标的方式与在地观众有效联动。电影《坚如磐石》借着片中重要情节“火锅鸿门宴”的还原,打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这种仪式感甚至还延续到了首映以外的观影场合。陈小明、章攀执导的元旦档影片《一闪一闪亮星星》由同名网剧改编,剧版粉丝是它主要观影人群。为了迎合观众情怀,还原剧中经典桥段“张万森,下雪了”,片方在预售时宣布上映当天,将在全国1314家影院的13时14分场次安排“下雪场”。最终《一闪一闪亮星星》预售超3.6亿元,成为2023年预售票房冠军[15]

对于电影宣发来说,2023年是不断完善深化的一年,在宣发手段、途径、形式等层面做出了积极且有意义的尝试。2023年的第二十四届全国电影推介会暨第一届全国电影交易会上,24部影片成功签署了“分线发行”的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分线发行模式正式启动[26]。分线发行意味着制片和发行方可以在不同院线、地域和时间上对影片放映进行策略性安排。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细分市场,有效地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群体和地域市场的需求,以期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分线发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国际市场上,欧美和日韩等地在分线发行的实践上颇有经验。特别是法国很早就建立了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及驱动体系来扶持艺术影院以及艺术和实验电影的发展[27]。此前,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中国电影市场也曾联合多家影院长期放映有一定市场潜力的艺术电影,被称之为“艺联专线”,可以视为非官方渠道对“分线发行”初试啼声。在这条专线牵头下,《阿飞正传》(王家卫,1990)、《掬水月在手》(陈传兴,2020)、《撞死了一只羊》(万玛才旦,2018)等高质量国产文艺电影得以专线放映,市场“破冰”有望。遗憾的是,作为24部签约影片之一的《沉默笔录》(郝飞环,2023)在“分线发行”政策一落实后虽然首先启动,但截至2024年1月15日仅收获了143.6万元票房,观影总人数只有3.3万(2)。从数据上看,票房收益并不如意,然则将票房表现不佳等同于分线发行的失败亦是以偏概全。“分线发行”的本质是推动电影市场进入精细化、差异化发展。若只想将营收压力转嫁于院线,仍旧无法改变电影市场“头部化”趋势的实质。《沉默笔录》的公映标志着我国“分线发行”已经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尽管这一步迈得有些艰难。短期来看,试水推进决策落地必然会经历一段阵痛期。但从长远来看,“分线发行”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影产业格局的多元化与均衡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发展路径和重要战略举措。

四、电影核心使命的回归:中国电影产业流变之应然状态

站在年末回首,2023年的中国电影以显影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意识,书写集体的、当下的、具象的时代景观,将一种共性的、很有分量的情绪价值传递给观众,并借互联网之势,实现中国电影本性与民族共同体情感共振的核心使命。“国产电影的崛起”“现实主义的回归”“分线发行的落地”一桩桩掷地有声的大事件,串起2023年不平凡的电影市场,广为流布。然而前所未有的契机似乎也暗示着许多新的不确定性,风光背后暗藏的隐忧仍是值得深思的焦点。

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构建的数字经济活动已远不再是创新范畴的概念,而是与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着广泛的融合。当互联网深度参与电影产业升级并成为重要生产与组织管理要素之际,电影观念首当其冲顺应了数字时代的变革。2023年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制作本身,还是宣传和营销策略上的全方位,仿佛缩微在一个画面里,渗透着“互联网思维”。时下的拍电影更像是“做产品”,颇显示出一种“互联网中心制”的趋势。互联网思维关心的是如何获取和留住用户,“用户至上”是奉行不悖的真谛。在如此观念影响下,制片方的一套操作堪称行云流水,从搜集“目标用户是谁”到分析“用户想看什么”再到“如何满足用户”,最后到“怎么将内容投放给用户”。换言之,“拍给谁看”“拍什么”“怎么拍”“拍完怎么上映”,每一步都是基于大数据“算”出来的。然而,一旦“用户至上”成为突出倾向,电影制片方难免会产生视票房为唯一标准的独断主义与浮躁之风,最终因无底线地迎合市场和观众所好而违背创作规律和初心。当“唯市场”“唯题材”“唯观众”的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时,多元的、丰富的、优质的长尾内容也就消失殆尽。

在当今全民广泛焦虑的时代,情绪有时变成了一种可以被贩卖的价值。“爽感”一词最早出现在网络文学中,部分网络小说素有“爽文”之称,后又扩大到了影视行业,诞生了“爽剧”。在“爽文”和“爽剧”横扫“屏幕”与“银幕”之时,大众对于“爽”的感知已经深深融入审美心态之中。在制造“爽感”这一目标驱动下,2023年的银幕中频频出现了叙事情节极致戏剧化的“爽片”。过去大家常常把“爽感”与“快感”相提并论,其实两者不尽相同。美学理论中的“快感”指的是个体在观赏艺术作品时对其美学特征、形式、结构等方面产生丰富的愉悦和满足的积极认同。这就意味着“快感”既源自于作品本身的美感,也取决于欣赏者的趣味。而“爽感”的原动力是观众对文本进行自我观照后产生的一种现实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决定性因素是观众的个体意趣,而非文本的美学意味。为了满足观众的“现实匮乏”在银幕上得到“情感补偿”,创作者批量生产“现实”空间中发生的“非现实”故事来传递“爽感”。内容同质化、故事模式化、情节套路化迫使一些电影与美感断交。可是始终要明白的是,所谓电影产业“寒冬论”归根结底在于电影质量问题。

当整个行业都沉浸在年末票房盛宴和国产电影霸榜的时候,应该警惕是否已经陷入了一种“集体短视”。头部效应显著、档期冷热不均、人均观影频次偏低、新建影院速度放缓等现象,值得我们以更加长远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以及市场自身的限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电影的发展最紧要的是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投融资、创作到发行一昧求快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畸形发展和虚假繁荣。高速发展不等于高质量发展,与其过分强调票房总量和影片产量的增加,及时关注作品质量、行业生态、产业结构等,释放电影生态内容的潜质才能迎来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除此之外,一昧强调当下,为意图伦理所左右,是短视化的另一个典型表现。今时今日我们可以为国产电影的崛起而兴奋,但绝不能因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遇冷而得意,它依旧主导全球电影业。众所周知,好莱坞全球票房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三成,其他IP衍生品收入可以高达七成。可见好莱坞电影长期制霸全球电影产业靠的绝不仅仅是票房数字,好莱坞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国际影响力迄至现在仍至关重要。同理,中国电影产业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齐甚至赶超好莱坞票房之后,并不代表就可以成为下一个“好莱坞”。

中国电影要进入良性发展和品质时代,必然要务是去滥调套语,历经淘洗、去芜存菁。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还在对“电影工业论”忧心忡忡,时至今日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过去20年了,电影的商业价值俨然变成了行业的重要指标,而当年的一些担忧显然也不是杞人忧天。所述种种隐忧背后反映出的正是中国电影产业增速过快而对电影本性认知与核心使命的失衡和偏移。反观美国电影产业的成功与它很早就重视这点不无关系,电影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三个方面的属性,“一是商品,二是工艺,三是社会力量”[28]。深入到各分部来看,这三方面属性是由电影与消费者、电影与创作者、电影与物质现实的复杂交互关系建构起来的,对任意一种关系的有所偏颇都无法全面而完整地诠释电影的本性,完成电影的核心使命与担当。纵使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洪流中,电影内外部发展环境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最佳状态和终极目标始终是达到艺术性、商业性、社会性的统一,不可偏废其一。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起飞转型的时期,站在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的关键路口,如何回归本相,坚守电影核心使命,是中国电影产业体系建设共同的价值基础,也是电影人需要直面的不无重大挑战意义的紧迫课题。

参考文献

[1]牛梦迪.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549.15亿元[N].光明日报,2024-01-02(08).

[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4-01-01(001).

[3]拓普研究院.2023年中国电影产业年报[EB/OL].微信公众号,(2024-01-01).https://mp.weixin.qq.com/s/cRu1wdPvNQJKmqlQwdegRA.

[4]新华社.我国2024年元旦档电影票房创新高[EB/OL].新华网,(2024-01-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102/e6c925c3b1af4d0cb7864b143f8f2359/c.html.

[5]猫眼研究院.2023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EB/OL].猫眼专业版,(2024-01-01).https://piaofang.maoyan.com/feed/news/163129.

[6]丁亚平.流转的激情与新时代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变——中国电影产业十年发展回眸[N].中国艺术报,2022-08-31(003).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21):6-21.

[8]〔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

[9]“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N].中国电影报,2021-11-17(002).

[10]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05):4-1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N].人民日报,2023-10-25(005).

[12]Brockmeier J.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Narrative as Cultural Memory[J]. Culture &Psychology,2002, 8(01):15-43.

[13]丁亚平,季华越.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与劳动话语建构——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向[J].艺术百家,2021(01):186-195.

[14]〔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0-161.

[15]灯塔研究院.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EB/OL].微信公众号,(2024-01-01).https://mp.weixin.qq.com/s/oAlzav525J2tdcQkimC-7Q.

[16]〔德〕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3,55,114.

[17]齐芳,崔兴毅.中科院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成年人群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N].光明日报,2023-02-27(008).

[18]王小章.论焦虑——不确定性时代的一种基本社会心态[J].浙江学刊,2015(01):183-193.

[19]QuestMobile研究院.QuestMobile 2023文化娱乐新消费报告[EB/OL].QuestMobile,(2023-09-05).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1698949541271801858.

[20]袁云儿.《消失的她》开启暑期观影热潮[N].北京日报,2023-06-29(011).

[21]郝茕.《年会不能停!》:喝碗职场鸡汤,扎扎心[EB/OL].澎湃新闻,(2024-01-0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59585.

[22]代临艳(阿里影业CMO):好电影、好宣发、好观众三位一体携手共进[N].中国电影报,2023-08-30(004).

[23]姬政鹏.2023中国电影院线影院发展备忘[N].中国电影报,2024-01-17(002).

[2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08-28).https://cnnic.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M3LV0UWOAV.pdf.

[25]猫眼专业版.2023年暑期档电影数据洞察[EB/OL].微信公众号,(2023-09-01).https://mp.weixin.qq.com/s/jBgZUL_ofi15BwEuEqf0Fw.

[26]刘阳.电影市场,启动分线发行[N].人民日报,2023-11-08(011).

[27]付筱茵,杨奇清.法国艺术影院的运行机制与驱动体系[J].世界电影,2022(01):70-82.

[28]〔美〕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刘宗锟,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22.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作者简介] 丁亚平,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贾艺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专业博士生。

 

 


发布时间

2024-03-22

来源

《电影文学》 2024年第2期 P3-10

注:本文是 合根集团 发布在合根集团官网的文章,转载须保留本段文字,并注明作者和来源。